长征:红二方面军在湖南
来源:《新湘评论》2016年第15期        发布时间:2017-05-12
  向佐柏
  1934年8月7日,原在井冈山地区坚持革命斗争的红17、18两个师约9000余人,根据党中央及中央军事委员会指示,组成红六军团,于江西遂川横石出发,10日突破封锁和包围,到达湖南桂东寨前圩,12日召开军团西征誓师大会,开始西征。红六军团的西征,既为党中央及红一方面军的万里长征拉开了帷幕,迈出了第一步,也为红二方面军的万里长征当了先锋。
  其实,红二方面军是由红二军团、红六军团及红32军3支武装集团组成。同时,这三支武装集团又分别来自三个不同的战略区域。红二军团是战斗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有生力量,红六军团是来自江西革命根据地,战斗在党中央及毛泽东身边的雄师劲旅,红32军是党中央根据革命之需从红四方面军调入,没有在湖南战斗过。记述红二方面军在湖南的长征,主要是记述红二、六军团在湖南的战斗历程。
  红六军团的突围西征,使蒋介石极为震惊,立即调兵遣将进行堵截。但红六军团经过80来天的浴血奋战,终于在贵州木黄,实现了红二、六军团的会师,从而打破了敌人对红二、六军团分隔阻拦和各个击破的企图。不仅胜利完成了红六军团自身的战略转移任务,而且为党中央及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起到了侦察、开路的先遣队作用。
 
  在中国军事史上,红二、六军团的会师,是胜利的会师,团结的会师,模范的会师。来自两个战略区域的红军,八千健儿,铁臂钢拳,结成了一个新的战斗集体,成了策应党中央及红一方面军长征和进一步发展湘鄂川黔边新根据地的强大战略突击力量。这不仅是红二、六军团史上的大事,而且是两军团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点。其战略任务也成功地由先遣探路向策应与配合转变。
  红二、六军团会师时,中央红军已从中央苏区开始长征,准备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在这种情形下,红二、六军团最紧迫的战略任务,就是从大局出发,积极行动起来,挺进湘西,发动“湘西攻势”,大量吸引敌人,以减轻党中央及红一方面军的军事压力。
  在这场伟大的策应战争中,红二、六军团从大局出发,用“多背些敌人过来”的战略思想,支配着整个策应与配合的战略行动。为尽快夺取策应战争的胜利,红二、六军团从南腰界出发,向湘西挺进,迅速拉开了“湘西攻势”序幕。当党中央及红一方面军过潇水向全州急进时,湖南军阀何键急电“湘西王”陈渠珍,令其成立“剿共”指挥部。敌周夑卿、龚仁杰、皮德沛、杨其昌等10个团,共万余人分四路奉命从永顺保靖向北移动,企图阻挡红二、六军团进入湘西。为夺取“湘西攻势”的胜利,任弼时、贺龙指挥红二、六军团,采取避实就虚、示弱诱敌战术,于1934年11月16日黄昏,打响了十万坪战斗。消灭敌两个旅大部,击溃一个旅又一个团,俘敌2000余人,缴枪2100余支。“十万坪大捷”是红二、六军团发动“湘西攻势”的开局大战。该战的胜利,调动和牵制了敌人11个师又2个旅,部分打乱了蒋介石反动集团对围追堵截党中央及红一方面军的部署,不仅对党中央及红一方面军的战略转移起了极大的策应作用,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军事压力,而且也大量杀伤了敌人。
  红二、六军团出色完成了初期的策应任务,成功实现了“湘西攻势”的战略意图。
  随着“湘西攻势”的胜利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蒋介石反动集团在震惊之后,遂调11万精兵强将围剿苏区和红军,企图彻底消灭红二、六军团,摧毁根据地。红二、六军团为打击围剿军、策应友军,也及时制定了守南攻北战略,计划北渡长江天险,向湖北转移创建新的根据地。然而,这一行动引起了敌人的注意。敌徐源泉命令纵队司令兼58师师长陈耀汉,率所部人马从桑植城沿澧水北进,企图与鹤峰地区的张振汉纵队打通联系,堵住红军向北转移的道路。不料,在陈家河遭遇了红二、六军团。
  陈家河是桑植通往龙山和湖北来凤的要隘,西侧是湍急的澧水,沿河两岸都是悬崖绝壁,绵亘50余里,桑植县城至陈家河的崎岖山道,蜿蜒于深山峭壁之间。李延龄的指挥部所在地陈家河集镇,实际上是背水设防,拱卫部队分散,隔水隔山,处境不妙。
  贺龙知己知彼,果断下令兵分三路发起迂回包抄,急速展开战斗,将敌58师师部、一个旅部、一个整团和炮兵营在三天内彻底消灭。红二、六军团全军欢呼,人民振奋,湘鄂川黔根据地又迎来了明媚的春天。
  为了巩固和扩大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二、六军团提出了适时抓住战机,灵活机动,继续给敌人以重大打击的战略要求。当时,由于湖南之敌退回原地筑堡固守,不利红军进攻,而湖北之敌防守较弱,且缺乏与红军作战的经验。因此军区决定对湘敌取守势,对鄂敌取攻势。
  为成功实施“守南攻北”战略意图,红二、六军团于1935年6月初佯攻宣恩,一举歼敌41师师部第121旅和特务营,活捉纵队司令张振汉,创造了“围点打援”的典型战例。
  紧接着贺龙指挥红二、六军团立即星夜南下,于6月23日乘胜包围了湘鄂两省交界的龙山县城。同样采取“围点打援”战术,在板栗园地区歼敌一个师部,两个团又一个特务营,缴获长短枪980余支、迫击炮六门、弹药600多箱、银元6万余块,敌师长谢彬命丧板栗园。此役,迫使蒋介石暂时放弃了“围剿”红二、六军团的计划,被迫转入全面防御。根据战略需要,红二、六军团也及时调整了战略部署,由反攻转为进攻,抓住战机,主动出击,迅速东进,占领津澧,控制了西洞庭广大富庶地区,一面积极扩军备战,一面适时筹措物资和军需,为实现自身的战略转移作准备。
  1935年8月,红二、六军团虽然取得了反“围剿”的节节胜利,但根据地并未完全恢复。已经恢复的根据地,人口稀少,物资缺乏,红军在粮食、冬装和兵员的补充上遇到了困难。而且现有地区不大,对付国民党新的“围剿”回旋余地太小。这就迫切要求红军迅速行动,积极地去创造打破敌人“围剿”的有利条件。
  板栗园战斗结束后,省委和军委分会根据红二、六军团处于北有长江天险,鄂军已封锁了各条主要通道;南面有澧水、沅水,湘军主力全集中那里;西面川黔地区虽然敌军薄弱,但山大人少,贫穷落后,不利于活动的局面,决定向东发展。东面的津澧属湘鄂敌军结合部,敌军兵力相对空虚,易于得手。而且那一带属洞庭湖平原,人口稠密,十分富庶,地域广阔,如果红军占据这一地区,既便于红军回旋,也容易补充物资和扩充兵员。
  红二、六军团在津、澧地区活动一个多月,吸收了6000多名贫苦农民参加红军,部队人员扩充了三分之一。筹集到14万银元,备齐了全部冬装,还获得了一大批西药、无线电器材等物资。
  1935年9月29日,红二、六军团在石门县磨岗隘召开党的积极分子会议,对前段反“围剿”斗争进行总结,对反对敌人新一轮“围剿”进行动员。会议期间,蒋介石新的“围剿”开始了。于1935年10月,派出22个师又5个旅130个团约30余万正规军,再加上10万地方保安团,气势汹汹地向湘鄂川黔根据地包抄而来,并采取“步步为营、堡垒推进”战略,一改过去长驱直入和急进猛追为一边筑碉建堡一边推进策略,日进三五里,逐步紧缩包围圈,企图把红二、六军团聚歼于龙山、永顺和桑植这一狭小地区。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军委分会于10月17日、22日两次在石门渡水坪召开会议,讨论行动方针,但意见很不统一,会议未作出最后决定。为了统一思想,红二、六军团决定返回桑植,在刘家坪再次召开会议,对实行战略转移作出最后决议。
  1935年11月4日,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军委分会,在龙堰峪召开联席会议,俗称刘家坪会议。刘家坪会议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决定了战略转移的方针,完成了从战略防御向战略转移的转变。
  11月,红二、六军团所属部队进行了战略转移前的各项准备。从党内到党外,从指挥员到红军战士,从部队到农村,从干部到群众,进行了广泛的政治动员,讲形势、提任务,坚定必胜信心,下定了转移决心。在此基础上,加大了军事准备。11月3日,在刘家坪新组建了红5师,隶属红二军团,贺炳炎任师长,谭友林任政委,高利国任参谋长,下辖两个团,由鄂川边独立团编成第13团,由桑龙独立团和龙山独立团合编为第15团。11月5日,在金家台又组建了红16师,隶属红六军团,周球保任师长,晏福生任政委,刘子奇任参谋长,红16师辖三个团,将红18师的52、54两个团调入,编为第46团和第47团,另由龙永独立团和永顺独立团合编为第48团。为便于部队机动和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对部队中的老弱、妇女、儿童作了妥善安排。一部分发给路费遣返回家,一部分交后方保护。对重伤员、重病员和医护人员,分散安置到后方或农家疗养。红二、六军团“将危机四伏的被动撤退,变成了一个开创革命新局面的崭新起点,将“左倾”错误导致的突围转移,变成了一次向抗日前线的奋勇进军”。
  11月19日,贺龙代表军委分会下达了突围命令。傍晚,红二、六军团告别湘鄂川黔根据地,告别根据地的人民,分别从刘家坪、瑞塔铺出发,踏上了战略转移的征程。
  19日晚,红二、六军团分两路向大庸挺进,红六军团之17师为转移先头部队,而先头部队的49团又为先头团,担任抢渡澧水重任,在敌人沿澧水两岸构筑的封锁线上撕开一个缺口,为主力部队打开转移通道。20日傍晚,先头团打掉了敌人的碉堡,占领了沿河渡口,主力红军从安坝渡、杨林渡等处顺利跨过澧水,突破敌人的第一道澧水封锁线。21日晚,王震率16师占领了大宴溪渡口,红四师占领了洞庭溪渡口,突破了敌人的第二道沅水封锁线,并同时进占湘中地区,并高举“抗日救国”大旗,发表《宣言》,广泛开展抗日宣传,积极组织抗日团体,很快就建立起“抗日游击队”“抗日大同盟”“抗日义勇军”等38支抗日组织,其中锡矿山工人组织的“抗日救国先遣队”800余人参加了红军。在沅水两岸,红军不仅扩大队伍3000余人,而且获取不少军需物资。
  红军直入湘中,蒋介石惊恐万状,立即改变战略部署,快速组成“追剿”军,对红二、六军团进行“追剿”,以五个纵队的优势,从北、西、东三面向红军扑来。
  1935年12月11日,红二、六军团兵分两路连续9天向南急进,21日进抵湘南,造成东渡资水之态势。蒋介石害怕红二、六军团重上井冈山,立即命令“追剿军”全部东调。至此,贵州空虚,红二、六军团东进目的已达到。1936年1月17日,红二、六军团在田心坪歼灭黔军新8师一个营,缴枪300余支,打破了黔东防线,敲开了进入石阡、镇远、黄平的大门,胜利完成了向湘黔边转移的战略任务,完成了在湖南的长征。
  红二、六军团的长征,采取段段转移之法,以欲进贵州先入湘中之策略,巧调敌兵从容入黔,写就了红二、六军团长征在湖南的不朽诗篇。连当初留下掩护红二、六军团转移的红18师,也在根据地坚持斗争49天后奉命归队,于1935年12月15日在桑植陈家河誓师远征,几经辗转在贵州南腰界重归红六军团建制。至此,红二、六军团在湖南的长征全面胜利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