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1921年旅俄华工的革命活动和革命组织
来源:《365体育投注365bet学报》2017年第5期        发布时间:2017-12-13
  黄黎
(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 100006)
  [摘要]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大批旅俄华工参加了红军和赤卫队等,成为保卫苏维埃政权的一支重要力量,为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与此同时,在苏俄政府大力支持下,旅俄华工中的先进分子先是成立保护旅俄华工权益的组织——旅俄华工联合会,进而成立旅俄华工的共产党组织——俄国共产华员局,其所领导的共产党员通过不同渠道向国内输入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从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关键词]旅俄华工;十月革命;旅俄华工联合会;俄国共产华员局
 
  一、旅俄华工与俄国十月革命
  人们通常都知道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但很少有人知道,在苏俄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艰苦岁月里,同情和支持苏俄人民的广大旅俄华工同苏俄人民并肩战斗,以鲜血和生命支援了苏俄人民,保卫了苏维埃政权。
  旅俄华工大部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流入俄国的。据统计,1906年至1910年,流入俄国远东地区的华人达55万人,在这期间虽有40万人陆续回国,但滞留在俄国的人数仍达15万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沙俄政府为了弥补后方劳动力的不足,强迫中国北洋军阀政府给予俄国在华自由招募华工的权力,其时运往俄国的中国劳工至少在20万人以上。至十月革命爆发之前,在俄华工约有30万人。在沙俄政府的野蛮统治下,广大旅俄华工不仅饱受残酷的阶级压迫,而且也遭受残酷的民族压迫。为了摆脱被奴役的地位,他们同俄国无产阶级一道,积极投身于反对俄国统治阶级的斗争。
  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后,旅居在俄国的中国工人响应布尔什维克的号召,参加了夺取冬宫的战斗和莫斯科的武装起义。不少人参加了彼得格勒、莫斯科、彼尔姆、符拉基高加索、彼得罗扎沃德斯克等地的赤卫队,有的还参加了列宁所创建的正规红军,甚至有70多名华工在斯莫尔尼宫担任列宁的卫士。其中,来自沈阳的李富清还担任过列宁卫队的组长,负责保卫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安全。“他们站岗的地点就在列宁的办公室外面台阶下,列宁出出进进,都从他们身边经过,有时列宁还停下来和他们谈话。”[1]P47
  1918年1月中旬,苏俄政府下令成立工农红军,广大旅俄华工踊跃报名。他们不仅参加了当地的红军部队,还参加了由各国国际主义战士组成的红军部队,如“国际团”“外国共产主义者营”“国际支队”等。在苏俄工农红军中,还设有“中国支队”“中国连”“中国营”“中国团”“中国红色大队”等由华工专门组成的队伍。著名的苏俄红军第3军第29师后备团,全部人员都是来自拉尔煤矿、石棉矿和铁路上的华工。在顿巴斯矿区的高尔茨克矿,70%以上的华工参加了乌克兰红军。据不完全统计,在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国内战争时期,直接拿起武器为保卫苏维埃政权而战斗的旅俄华工至少有10万余人,他们为苏俄人民的革命事业冲锋陷阵,做出了巨大贡献。
  1918年2月,德国军队向苏俄发动进攻,很快占领了乌克兰。3月,英国军队在摩尔曼斯克登陆。与此同时,日、美在苏俄远东地区开始进行武装干涉。5月,苏俄境内的战俘捷克军团发动反革命叛乱,占领大片土地,严重威胁苏维埃政权的生存。在这紧急关头,旅俄华工同苏俄人民一道浴血奋战,用鲜血和生命保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在西部战线,成千上万名在伐木场等处做工的华人报名参加红军。他们当中大部分人被编入第二红军大队特别中国支队,参加了西部战线的作战。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一个连的部分人陷入了困境,全体战士都英勇牺牲。机枪排有一小队中国人,他们是连队里的优秀红军战士,依然坚守在那里。他们曾打退敌人多次散兵线攻势,在子弹打光以后,他们不愿意可耻地投降。他们全体昂然挺立在敌人面前,相互开枪壮烈牺牲。”[1]P18
  在东部战线,红军中的中国战士同样表现得十分出色和顽强。由任辅臣担任团长的中国团参加了维亚车站和新图林斯克的战斗。据任辅臣在给师长瓦西里耶夫的报告中说,“1918年9月21日早晨,我团全部连队和第四乌拉尔团的三个连再次向新图林斯克车站发动进攻,也被击退。中国团损失大约为:100人牺牲、受伤和失踪,指挥员损失为:一位营长牺牲,第一连连长牺牲,两位连长负伤。”[1]P12
  2017年在北方战线,当德国干涉军向彼得格勒推进时,彼得格勒于1918年2月成立了第一红军国际大队,该大队的第一营第三连全部是华工。同年9月,又成立了中国营,并被派到南方战线。1919年夏秋,大批华工参加了保卫彼得格勒的战斗,有的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红军中国营的组织者孙富元,出生在一个边界警卫队长的贫苦家庭,从童年起就饱尝饥苦。他曾加入中国的社会主义团体并参加过革命暴动”[1]P2,最后为保卫彼得格勒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在乌克兰和南方战线,到处都留下了旅俄华工英勇战斗的足迹。在保卫南方战线的弗拉基高加索(现名为奥尔忠尼启泽)战斗中,包其山领导的中国营英勇善战,受到了俄南方战线军事领导人基洛夫和奥尔忠尼启泽的赞扬。根据参加者回忆,“在巷战中,中国赤卫队战士,表现出真正的英雄。夜间,他们潜入到白卫军占领的街道上,向他们抛掷手榴弹。在防御时,为了珍惜每一颗子弹,他们在敌人迫近到只有10步远时才开枪,几乎是直射敌人了。在退却时,他们一定带走受伤和牺牲的同志——这是小小的中国支队的团结的革命的纪律所规定的。”[1]P43
  在其他战线上,也有为数众多的旅俄华工为了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而艰苦奋战,不少人牺牲在战场上。在苏联十月革命的纪念碑上,深深铭刻着中国烈士的英名。他们同苏俄人民并肩战斗,以鲜血和生命支援了苏俄人民,谱写了伟大的国际主义颂歌。正如毛泽东指出的:“在帝国主义存在的时代,任何国家的真正的人民革命,如果没有国际革命力量在各种不同方式上的援助,要取得自己的胜利是不可能的。胜利了要巩固,也是不可能的。伟大的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巩固,就是这样的,列宁和斯大林早已告诉我们了。”[2]1473-1474
  二、旅俄华工联合会的成立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为了救济旅俄华工,由彼得格勒的中国留学生刘泽荣(又名刘绍周)等人发起,于当年4月18日在彼得格勒举行“中华旅俄联合会”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有关章程,并选出了15名干事,由刘泽荣任会长、刘雯任副会长,金尔丽、张永奎为秘书。联合会总会设在彼得格勒,在各地设有分会,其宗旨是联络旅俄华人,保护华侨的合法行动,辅助旅俄学商工三界。
  十月革命后,中华旅俄联合会的工作得到苏俄政府的大力支持。随着苏俄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华旅俄联合会的性质逐渐发生变化,从一个纯粹由知识分子领导的经管侨务的民间组织逐渐演变为旅俄华籍工人的组织,其名称也更改为“旅俄华工联合会”。1920年7月12月,旅俄华工联合会在彼得格勒成立总部,后在许多城市设立分部,其任务是保护旅俄劳工和其他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开展文化教育,改善华工生活,监督对华工的工资待遇落实情况等。联合会最初选举刘绍周为主席,1920年底刘绍周回国后,由张永奎担任主席。
  旅俄华工联合会促进了旅俄华工运动的发展,截止1920年6月第三次全俄华工代表大会召开时,已有会员5万余人。在彼得格勒、莫斯科、基辅、萨马拉、叶卡捷琳娜堡、维雅特卡、塔什干、车里亚宾斯克、鄂木斯克、秋明、托木斯克、克拉斯那雅尔斯克、伊尔库茨克以及新尼古拉耶夫斯克等城市均设有联合会的地方组织。后在海兰泡、赤塔、姆尔曼斯克、彼尔姆、上乌丁斯克、奥琳堡、伯力、海参崴等地也增设了地方组织。
  苏俄政府对旅俄华工联合会的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苏俄外交人民委员部东方司对旅俄华工联合会的性质是这样认定的:“是合法登记的、在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领土上活动的无产阶级组织,这个组织……内部设有党支部,出版党的机关报《华工》,不仅在俄国,而且在中国,开展宣传活动,并与工农政府携手合作”。[1]P311919年3月8日,苏俄司法人民委员部还曾专门发布保护旅俄华人合法权益的命令,并要求各级苏维埃政府严格执行。为了便于工作,苏俄外交人民委员部专门发给会长刘泽荣一份证明书,其内容是:“兹证明本证书的执有者,中华民国公民广东籍人刘绍周同志,是经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政府登记为在俄罗斯领土内合法活动的《华工联合会》的会长,唯一的由旅俄的中国公民和工人所授权为保护他们的利益的人。该会长有权直接向一切政府机关和社会机构联系,以便办理有关保护中国人利益的事项,并且享有个人的不可侵犯权。”列宁在这份证书的下面用红笔批示:“务请所有苏维埃机关和主管人员对刘绍周同志予以一切协助。”刘泽荣回忆说:“列宁的批示把证书的力量提高了不知多少倍。列宁主席还叫秘书在批示旁边打上人民委员会的印,并将批示挂上号,使它成为政府主席的正式指示。列宁的批示表示出伟大列宁对中国工人无限的关怀和对中国人民亲切的友好态度。对我个人来说,这是对我表示很大的信任,也是我个人的莫大光荣。”[3]P223
  1920年6月18日至24日,旅俄华工联合会第三次全俄代表大会在莫斯科联盟宫的圆柱大厅举行。与会代表大约200人,代表旅俄各地有组织的华工10万人。6月22日,苏俄最高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加里宁出席大会并讲话。6月23日,苏俄外交人民委员契切林出席大会,他在讲话中强调了这次代表大会的参加者和在俄国的所有中国革命者身上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指出他们将成为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的中间环节。这次代表大会选举刘泽荣继续担任华工联合会主席,选举孙言川为联合会秘书兼《大同报》编辑。出席大会的全体代表还向孙中山发出致敬电,委托刘泽荣向中国全体国民和各机关团体发出通电,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承认苏俄并且不给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的各帝国主义国家以任何援助、立即开始同苏俄谈判、愿意回国的旅俄华工尽快返回祖国。
  旅俄华工第三次全俄代表大会是华工联合会历史上重要的一页,对于推动在旅俄华工中成立俄共(布)组织,特别是对推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华工联合会的工作、加强同中国国内革命组织的联系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俄国共产华员局的工作及其影响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及其领导下的俄共(布)大量吸收旅俄各国劳动人民中的先进分子加入俄共(布)。起初,旅俄华工是以个人身份加入俄共(布)的基层组织,随着加入俄共(布)组织人数的增多,旅俄华工联合会专门成立了一个共产党支部,成员大多是旅俄华工联合会及其分会的领导人。随后,彼得堡、乌克兰、萨马拉、萨拉托夫、叶卡捷琳堡、上乌丁斯克及其他地方的华工联合会分会也都陆续成立了旅俄华人共产党支部。此外,在红军的华人部队中也都建立了华人共产党支部。红军中的华人党支部和苏俄地方华人党支部的不断涌现,为全俄统一的华人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20年6月25日,即旅俄华工第三次全俄代表大会闭幕的第二天,参加大会的华人共产党员代表举行会议,选举产生了旅俄华人共产党组织的领导机构——俄国共产华员局,大会通过的《旅俄中国共产党人组织章程》规定:俄国共产华员局由5名委员和2名候补委员组成,通过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央局暂时设在莫斯科,隶属于俄共(布)中央委员会,其所有原则问题决议均须完全符合俄共(布)中央委员会决议;华员局设在各地的分部,隶属于俄共(布)各级党委。《章程》还规定:俄国共产华员局应同俄共(布)中央委员会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向它报告自己的工作,在俄共(布)中央委员会同意后便实施这些工作。[1]P24-25
俄国共产华员局的建立,标志着在苏俄境内旅俄华人统一的共产党组织正式形成。俄国共产华员局直属俄共(布)中央委员会,并接受它的领导,华员局的重大行动必须征得它的同意。所有旅俄华人共产党组织的党员均为俄共(布)党员,享有俄共(布)党员的权利,并履行相同的义务。
  1920年7月1日,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正式批准俄国共产华员局为旅俄华人共产党组织的统一领导机关,同时批准了《旅俄华人共产党组织章程》。同年秋天,经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批准,俄国共产华员局总部从莫斯科迁到赤塔,以便加强旅俄华人最多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华人共产党地方组织的工作。
旅俄华人共产党组织的任务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深入广泛地动员华工投身于保卫和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斗争,参加苏维埃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其二,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中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发动中国革命。《旅俄中国共产党人组织章程》规定:1.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在各国无产阶级面前,自己直接的责任是在中国进行社会革命——组织中国工人阶级。2.在祖国,凡有共产党员及其支持者的地方均须建立党支部。3.组织局领导这些支部的工作。4.一俟有机会,国内各地组织局须与临时设在莫斯科的中国共产党人中央组织局建立联系。[1]P26
  俄国共产华员局成立后,加快了发动中国革命和建立国内党组织的步伐。为培养中国革命急需的干部,俄国共产华员局决定开设“中央党校”(直属华员局)和“教育培训班”(华人党组织地方分部主办),讲授国语、外语、共产主义史、宣传与实践等课。据北洋政府档案记载,培训班的学员“皆系投入俄营当兵之人……六个月速成毕业,分往中国,专事传布社会主义。”华人党组织和华工联合会还创办了多种中文报纸,并将列宁的一些著作和其他革命书籍译成了中文。《震东报》(华员局机关报)、《大同报》(华工联合会机关报)、《华工报》《共产主义之星报》和中文小册子在华工中大量散发。从1920年5月至11月1日,仅俄国阿穆尔地区就散发各种号召书和传单3000份、中文小册子5000份、《共产主义之星报》5800份。华人党组织还组织了各种形式的演讲会、报告会、讨论会,在华工中掀起了研讨中国革命问题的高潮。
  旅俄华人共产党组织同国内的联系主要是在1919年3月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之后开始的。最初的活动是在新疆、东北等与苏俄接壤的边疆省份进行秘密的革命发动工作,发展党员,组织武装暴动,以期把革命从边疆引向内地。由于新疆与中亚回汉人民间历史上就有频繁的交往,华人党员便利用这个渠道不断回到伊犁等新疆沿边地区发展回民入党,对新疆产生了很大影响。少数华人党员还潜入哈尔滨等大城市以及中东铁路沿线的车站和煤矿等,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在同中国国内进行联系的同时,俄国共产华员局还同共产国际保持着密切联系。1920年7月19日至8月7日,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刘泽荣再次应邀以“中国工人党中央局”的名义参加了大会。7月28日,在第五次会议讨论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时,刘泽荣在会上作了发言。他分析了军阀统治下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还对五四运动的情况作了介绍。他强调指出:“目前中国是进行革命宣传的广阔天地,第三国际的代表应该极其严肃地注意这一事实。支持中国不仅对中国本身,而且对全世界的革命运动都有重要意义”。[1]P130-131
  1920年秋,俄国共产华员局将基地移往赤塔,以便就近发动中国革命。为加强中俄两国人民之间的革命联系,俄国共产华员局做了大量工作。许多华籍党员穿针引线,为国内先进分子带来了列宁的建党思想,在共产国际与中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推动并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了解决跨党问题,大批俄国共产华员局的党员转为中共党员,其中不少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负责人,成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骨干力量,他们自觉地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继续履行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历史使命,推动着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2册[Z].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刘泽荣.十月革命后我在苏联的一段经历[A].文史资料选辑.第60期[C].北京:中华书局,19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