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经营永新”与井冈山斗争的坚持发展
来源:《365体育投注365bet学报》2017年第6期        发布时间:2018-01-12
  丁仁祥
(365体育投注365bet 办公厅,江西 井冈山 343600)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毛泽东提出“大力经营永新”的背景和革命实践,论述这一战略思想与井冈山斗争坚持发展的内在联系,指出“大力经营永新”是井冈山斗争走向全盛时期的关键起步,为井冈山斗争能够坚持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同时为井冈山斗争向湘赣根据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大力经营永新;井冈山斗争;湘赣革命根据地
  [作者简介]丁仁祥(1953—),男,江西丰城人,365体育投注365bet特聘研究员、东固革命根据地研究会会长,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和地方文化史。
 
  一、“大力经营永新”的思想和实践是井冈山斗争走向全盛时期的关键起步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为了探索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的根据地,毛泽东反对“完全不注意建立中心区域的坚实的基础”的盲目扩张倾向,要求稳扎稳打,通过建立革命的中心区域向外波浪式发展。当时由于湘敌比较强大,赣敌相对较弱,根据湘赣两省的敌情,毛泽东提出对湖南取守势,对江西取攻势。1927年10月至1928年3月,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初创时期,前委的基本战略方针是建设“宁冈大本营”。经过近半年的努力,改造袁文才、王佐的农民自卫军取得初步成效;工农革命军制定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部队的思想工作得到加强;地方党组织和武装得到恢复和发展,“宁冈大本营”的框架初步形成[1]P71。1928年4月,朱德带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军及农军家属1万余人转移到了井冈山,胜利实现了“朱毛会师”。 这是中国革命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强强联合,也是井冈山根据地由初创时期走向全盛时期的关键起步。但这关键的起步却遇到了一个大难题,即革命队伍的生存问题。朱毛会师,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革命火种和武装力量改编成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革命力量是发展壮大了,但也出现了毛泽东所说的“三个万难”的局面,即粮食筹措万难,经费给养万难,伤病医药解决万难。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部队上山,通过送枪的策略,在袁、王绿林武装的帮助下度过了生存难关。朱德带领南昌起义部队南下转战,是与范石生统一战线合作解决了当时800多官兵的生存问题。现在两支部队会合了,但井冈山的承载能力不可能解决四五千人的经济给养(湘南农军家属和部分农军基本回去五六千人)。陈毅在给中央的报告中写道:“这一个时期四军初初成立,……加以湘赣边界贫瘠,至此庞大红军的给养非常困难。”[2]P283-284为解决几千人的吃饭问题,因地域分布还产生了一些矛盾分岐,“后朱部二十八团即击溃江西敌人两团,占领了永新,经济问题得了解决,大家又合伙起来”[2]P302。正是在这一困境下,毛泽东提出了“大力经营永新”的战略思想,并和朱德一起实施了三打永新战略,从此井冈山根据地进入全盛发展时期。所以“大力经营永新”是很关键的一步。
  毛泽东对永新在井冈山根据地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我们看永新一县,要比一国还重要,所以现在集中人力在这一县内经营,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建设一个党与民众的坚实基础,以应付敌人的下次‘会剿’”[3]P251-252,并强调指出 “用大力经营永新,创造群众的割据,布置长期斗争”[4]P53这一基本方针和实践,把永新建成井冈山根据地新的中心区域。这一思想,实际上是由上山到下乡战略转移的萌芽,也为井冈山斗争在后来出现非常困难的局面下,还能够转移到新的地域扩大发展,打下良好而又重要的基础。
  “大力经营永新”战略并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毛泽东经过反复比较和研究得出的结论,它的提出是建立在坚实的现实依据之上,是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从山区到乡村的重要探索和实践。
  中国革命的特点是敌强我弱,弱小的革命力量要打败强大之敌,就必须要有一个可以立足和休养生息的地方,这就需要建立农村根据地。毛泽东深谙这一点,井冈山斗争时期,他有一个形象的 “屁股论”,说一个人,不能一天到晚走路,否则就会走死的,总要坐下来休息,吃饭、睡觉也不能没有屁股。一个人是这样,一支军队也是这样,根据地就是军队的“屁股”。所以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失利后果断地上山,把井冈山当作工农革命军的“屁股”,开始创建罗霄山脉中段的湘赣边界地区的根据地。永新县地处湘赣边界,江西西部边陲,素有“吴头楚尾”之称,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六个县域中,永新的地形条件良好。永新不仅山多,也有广阔的乡村地域,经济较为富足,承载能力强,人口众多,在六县当中条件是比较优越和独特的,这是毛泽东提出“大力经营永新” 的一个重要考虑。“大力经营永新”的革命斗争实践有这么几个方面:
  首先是以九陇山为中心,建立了小江区、万年山区、天龙山区等稳固的根据地。永新的战略地位,从军事斗争方面来说,它南靠宁冈县(今属井冈山市),东连泰和县,西接莲花县、茶陵县,北通安福县、吉安县。从这里进可直逼吉安、萍乡,与罗霄山脉北段衔接,可以发展广阔的红色区域;退可守井冈山,使敌人无奈我何。由于永新在井冈山斗争中,进可攻,退可守,回旋余地大,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红军采取集中兵力以对付敌人,机动灵活,声东击西“打圈子”方法打击敌人,连续取得龙源口大捷等四次攻占永新以及永新困敌的辉煌战绩,打破了赣军湘敌的“围剿”,迎来了井冈山根据地全盛时期和恢复发展。此外,毛泽东还提出革命“利用山险是必要的”[4]P68。永新是座山城,群峰连绵,山区众多,便于隐蔽作战。永新有拿山、九陇山、天龙山、万年山、武功山、小江山、龙峰、秋山、禾山、铁镜山、柳树山、桃花山等山区,峰峦叠障,冲坳回旋,林木茂密,易守难攻,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理想之地。在湘赣边界特委领导下,永新党组织和地方武装以九陇山为中心,建立了小江区、万年山区、天龙山区等稳固的根据地。
  红四军前委和湘赣边界特委对于九陇山军事根据地的建设,非常重视,视为同井冈山军事根据地一样重要。1928年冬,湘赣特委为了加强对永(新)、宁(冈)、茶(陵)、莲(花)四县武装的领导,决定在九陇山将四县武装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罗霄山脉游击总队,鄢辉任总队长,刘作述任党代表。实行统一建制,统一指挥,以九陇山为中心,从四个方面加强建设:一是修建营房;二是修筑工事;三是储备粮食给养和药材、布匹、食盐及其他物资;四是发展和培训武装力量,扩大武装队伍,加紧军事训练,军事素质不断增强。
  其次,以乡村地域为中心大力经营永新。从政治斗争的影响方面来说,永新乡村地域对湘赣边界地区群众影响最大,发展前景广阔。革命的基本力量农民和主要对象地主土豪都是居住在乡村地域。共产党和红军要求得在农村的生存发展,最重要的是要依靠乡村地域的广大群众,而山区人口少,缺少基本力量,在革命初始之时,可以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但要扩大发展就必须从山区逐步向乡村转移,毛泽东带领革命队伍从大小五井山区到宁冈地域再到永新地域,就是一种在实践中的探索。同时在乡村地域的政治影响也远远超过山区,这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看永新,要比一国还重要”的意义所在。正如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注释本所说:“他(毛泽东)反复考虑的是三个基本问题:……三是在敌大我小、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武装起义可能失败,失败了就‘上山’。所谓‘上山’,也就是准备将革命工作的重点,从敌人统冶力量较强的城市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较弱、革命较有基础的山区去。”[5]P145-146上山指的就是山区,不完全是乡村概念,两者是有很大的差异。大力经营永新以后,才逐步转向了乡村地域。永新、宁冈两县是井冈山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在当时六县中无论从人口、面积、党的组织基础、地理位置各方面看,永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毛泽东曾经指出:“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地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种并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例如四川、贵州、云南及北方各省,而是在一九二六和一九二七两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工农兵士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地方,例如湖南、广东、湖北、江西等省。这些省份的许多地方,曾经有过很广大的工会和农民协会的组织,有过工农阶级对地主豪绅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许多经济的政治的斗争。”[4]P49永新在五四时期和北伐战争时期经受过民主革命的洗礼,党群基础非常好。表现在党员人数多,党组织健全,从基层党组织到县委,从县城到乡村,一应俱全。地方武装力量最强,“暴动队始于永新”,边界暴动也最早。因此,毛泽东作出“大力经营永新”的决策,不但考虑了敌我力量的强弱,同时也充分考虑到根据地发展的前景。如果以遂川为中心向南推进,剑指赣州、粤北,政治影响不大;以永新为中心向东打下吉安,向北推进到南昌、长沙、武汉,威逼湘、鄂、赣,政治影响极大,那里地域广大,党和群众基础好,有发展和回旋余地。因此经营好永新,然后向安福、吉安及莲花、萍乡渐向推进,力求与湘鄂赣连成一片,对于扩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在全国造成相当的革命势力及推动有重要意义。
  再次,从经济基础的重要性来考虑经营好永新。革命斗争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作支撑,这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井冈山斗争时期面临着极其艰苦的经济环境,造成根据地经济困难的原因,一是边界一直处于白色势力的四面包围之中,敌人始终没有停止过经济封锁。二是边界的经济是小农经济,群众日常生活水平较低。三是山区本身沒有粮食产出等必需的经济给养来源,承载力差,容纳条件低。工农革命军上山之初队伍不足千人,通过袁、王武装的帮助和在周边打土豪,没收地主存粮就能解决当时的吃粮和部队给养问题。朱毛会师后人数大量增加,全军5000多人,最多时超过1万余人,是井冈山当地群众的几倍,因此根据地经济更加困难。毛泽东对井冈山的艰苦生活进行了描述:“除粮食外,每天每人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菜钱,还是难乎为继。仅仅发油盐柴菜钱,每月也需现洋万元以上,全靠打土豪供给。现在全军五千人的冬衣,有了棉花,还缺少布。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4]P65当时有一句口号:“打倒资本家,天天吃南瓜”,艰苦的生活使部分士兵动摇起来,下级干部也深感不安。红四军如果不能解决经济问题,就难以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壮大。井冈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是山区贫瘠,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宁冈是只有九万多人口的小县[6\P10,不能全数供给红军粮食和费用,难以支撑长期的战争。要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必须发展比较富庶的地区,而永新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毛泽东提出“大力经营永新”,经济因素是重中之重。红军三打永新之后,湖南省委来信指示,要求红军立即开到湘南作战,开辟新的区域,以解决部队的给养问题,只留少数兵力协同赤卫队守井冈山。毛泽东反对这个建议,认为“永新是个很富的县,再把莲花、遂川、宁冈这几个县建设好,可以就地解决部队的给养问题,用不着把军队拉到湘南去筹办给养。”[7]P150永新当时是个有二十七万多人、耕地五十余万亩的大县,物产富饶,红军的军粮主要靠永新(由永新转运至宁冈,再由宁冈送上井冈山)。同时永新南乡的九陇山,峰回路转,延绵百里,紧连宁冈、茶陵、莲花三县,是重要性仅次于井冈山的第二个军事根据地。当地党组织领导人民把打土豪缴获的粮食、药品和医疗器材、布匹、食盐全部搬运和隐藏在九陇山上,以备井冈山军事根据地的不时之需。正如湘赣省委第一任书记王首道说:“江西在土地革命斗争中,永新所起的作用最大,牺牲最大,贡献最大;如果没有永新,我们这些人没法活下去,毛主席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实际上也是靠永新吃饭的。”[8]P94这句话一语中的,很能说明问题,也诠释了毛泽东提出的“大力经营永新” 的实际意义。
  二、“大力经营永新”的主要成效:为井冈山斗争的坚持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
  谭震林曾回忆说:“所谓大力经营永新,就是要在全县深入土地革命;层层建立党的组织,建立工农兵政府和地方武装,打倒土豪劣绅,把田地分下去,各项政策贯彻下去。在永新我们半个月内分兵发动群众,建党、扩军,成立红色政权,打土豪分田地,很快形成了比较巩固的根据地。”[3]P13“大力经营永新”取得的主要成效表现为:
  一是党的建设蓬勃发展。永新党的组织基础好,在湘赣边界特委的直接领导和军队党组织的帮助下,永新县党组织得到较大发展,1928年6月,全县135个乡(相当于现在的村)建立了党支部,党员发展到4000名,并建立了小江区等十四个区委(相当于现在的乡党委)。9月展开全面“洗党”工作后,党的战斗力大大增强。正如毛泽东所说“永新、宁冈两县的党组织全部解散,重新登记。党员数量大为减少,战斗力反而增加。”[4]P75二是土地革命深入发展。1928年5月上旬红军一占永新城后,毛泽东率领红四军31团1营和永新县委一道来到永新西乡塘边村,着手进行湘赣边界土地革命的试点工作,他在塘边亲自草拟了17条临时分田纲领,确定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号召人民群众起来打土豪分田地。最后,根据这些调查实践,毛泽东整理出《永新调查》。贺子珍回忆说:“里面主要谈了经济方面的情况和问题,有关于土地革命方面的情况,也有对工商业政策的意见。当时,有的人实行过左的政策,对工商业者的财产,采取没收的政策。毛泽东实地作了调查后,纠正了这个错误。《永新调查》是毛泽东在宁冈写的,写好以后曾经油印出来,发到井冈山各个团。”[7]P150永新分田的实践为湘赣边界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树立了样板。三是地方武装在斗争中扩大发展。由于永新为井冈山根据地的人口大县,群众基础好,因此毛泽东特别注重发展壮大永新的地方武装。毛泽东指出:“暴动队始于永新,原是秘密的,夺取全县以后,公开了。”[4]P75 
  1928年5月底,根据湘赣边界特委指示,在红四军的帮助下,以工农暴动队为基础,挑选作战勇敢的青壮年队员组成永新县赤卫大队,红四军派遣军事干部鄢辉担任永新县军事科长兼永新县赤卫大队长,赤卫大队共有1000余人,枪200余支。永新地方武装的发展,为主力红军和地方红军队伍的壮大奠定了基础。由于群众基础好,兵源补充比较充足,扩红工作进展顺利。从1927年10月至红军长征之前,永新先后有8万人参军,1万多人长征。红六军、红二十军等地方红军的组建,就包括了相当一部分的永新地方武装。四是红色政权健康发展。在“大力经营永新”的实践中,1928年5月9日,红四军第一次攻打永新并占领永新县城后,永新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成立,之后全县普通建立区、乡工农兵苏维埃政府,配合红四军在永新境内近距离分兵,积极开展工作,形成罗霄山脉中段工农武装割据。
  “大力经营永新”的实践,一方面实现了井冈山根据地波浪式的扩大发展,同时也为井冈山斗争中心区域的转移打下了坚实而又重要的基础,充分表明了毛泽东的战略远见。
  三、“大力经营永新”为井冈山斗争向湘赣根据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红四军主力为“围魏救赵”而下山,红五军因坚守井冈山失利而下山,国民党军队认为自己取得重大胜利。但是,即使国民党军得到了井冈山,却根本无法守住井冈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给养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也有军阀混战要把部队抽走的因素,更因为他们根本就沒有理想信念,只是为打仗而打仗。红四军和红五军一走,对他们来说,井冈山也就失去了其军事价值,尽早撤离便是必然选择。正如当年陈毅所说:“所谓‘三省会剿’,实际只到井冈山游了一次,除红军因战略引退而外,所谓三省大兵对成千整万之赤色群众,只有一个‘莫可如何’,所以不到一个礼拜即行撤退,边界区域仍然在赤色群众之掌握之中。”[2]P286国民党反动派绝不会想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民心是最重要的选择,人民群众用行动选择了共产党,共产党用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
  第三次反“会剿”失利后,各县党和政权组织遭到了严重破坏,但很快就得到了恢复,从而领导边界人民继续进行斗争。1929年4月底,撤离湘赣边界50多天的红五军,从赣南回到了井冈山。彭德怀、滕代远在龙市会见了边界特委的领导干部,了解两个多月来边界斗争的具体情况,并转交传达了红四军前委4月13日写给边界特委的信,根据前委来信指示精神,特委认为边界工作有重新布置的必要,通过学习前委介绍东固根据地“秘密割据”的经验,针对湘赣边界武装割据的教训,提出了新的斗争策略。这些策略是:“党的指导机关,实现由山上转移山下平原(广大群众的城市或农村),由公开的形式转变到秘密状态。”“但公开的政权机关和固定的赤卫队却没有。”“守势的根据地的观念,以后应该抛弃,大小五井,九陇等地,再不必固守了,强敌来了就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对付他。”[2]P182-183由此边界革命斗争实现了新的战略转移:
  一是实行两个转移,即党的领导机关从山上转移到山下,政治、军事指挥中心由宁冈转移到永新。两个转移,实际上是前委对坚持井冈山斗争的一个重要决策和指导,也是回到了毛泽东“大力经营永新”的思想和实践。作出这一决策的现实考虑是:“边界工作过去犯了严重的军事投机政策的错误。割据区域的基础,主要是红军和赤卫队上面的,没有赤卫队和红军的区域,便没有共产党的工作。茶陵、永新虽有几个区域的秘密工作,但也是最近艰苦创造出来的,因此敌人得以集中力量描〔瞄〕准这赤色的要塞,小块努力,如永新、茶陵的只把守住门户进口的要塞,共产党便只能固守山上而不能越雷池一步。”“决心打破依赖军事势力的观念(茨坪、茅坪、小江区、九都都是例外)已是十分正确的。……根据客观的情形,来决定我们的政策。”“同时前委致特委的一封信,指明边界工作应改变方式之理由颇痛切,故特委决定召集各县及军中负责人开扩大会议,”“特委因五军之回,主观上力量顿增,感觉到政治上有重新布置的必要,边界是公开的割据,依我们的经验在一省或数省总暴动以前小块公开的割据,的确是有害而无益的,现拟改变工作方式,转入秘密状态。”“边界各县找不着一个政治中心,特委驻在山高之处,冲深之处,指挥工作实在是非常滑稽的事。与世隔绝很难得到外面的政治消息,故一切政治指示工作任务,都不能及时生效。”“特委没有一个政治的区域为指挥中心,我们打算将来特委机关要建设到永新的那一个农村里去”[3]P321、325为此在这一次的会议上,作出了战略转移和转变工作方式以及集兵政策、游击区域等一系列的重大决策。
  二是围绕战略转移决定了“集兵政策”。会议对采取此政策的必要性,作了四方面的理由陈述,并按照前委指示,把湘赣边界地方武装即独立一团编入红五军二纵队,由王佐担任司令,其他地方武装保留,待条件成熟时再编入红五军。这种地方武装联合发展,逐步形成地方红军的方式方法,在扩大形成湘赣根据地的斗争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是制定了新的九条游击政纲和划分了五军和地方武装新的游击区域。这种游击区域的划分,为湘赣根据地的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四是决定了新的游击策略,吸取了井冈山斗争时期“左”倾盲动主义错误教训,回到了毛泽东提出的波浪式扩大发展的策略。
  湘赣边界特委作出的决策,对于边界军民坚持井冈山的斗争,具有重大意义。随着形势的变化,坚持井冈山斗争必须变换形式,即吸取东固根据地的经验作出策略上的调整。同时,割据的中心区域亦必须朝着范围更广大的地方转移,即建立以永新为中心的游击区域。这就为以后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是井冈山斗争坚持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转移,无论从当时还是现在的眼光来看,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决策,其意义不亚于当年上井冈山,借用邓力群的一句话来说,叫做“上井冈山伟大,下井冈山也伟大”。因为这一决策,使得湘赣边界地区革命力量越来越强,革命道路越走越宽,割据区域越来越大,革命形势越来越好,实践和历史说明了一切。
  把地方赤卫队等武装组织联合起来,发展为地方红军,这是学习借鉴东固经验后的一个新思路,也为井冈山斗争坚持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把地方赤卫队整编发展,这是一种小联合;把几个根据地相连接发展,这是一种大联合。毛泽东的指示信所贯穿的这一思想,成为井冈山斗争坚持发展为湘赣边界地区革命斗争的重要指导和遵循,实践的发展也证明了毛泽东的这一远见。湘赣边界特委及地方武装和红五军正是按照前委在于都作出的重要决策和毛泽东指示信的精神,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边界地区新的武装游击割据,迎来了湘赣和湘鄂赣两大革命根据地的诞生。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湘赣边特委致省委转中央的信[A].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斗争史料选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2]365体育投注365bet.井冈山斗争时期文献导读\[Z\].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5.
[3]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井冈山根据地(上)[Z].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6]刘松.吉安人口[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1997.
[7]王行娟.贺子珍的风雨人生[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
[8]王首道,萧克等.回忆湘赣苏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