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
来源:《365体育投注365bet学报》2017年第6期        发布时间:2018-01-12
  李建德  王海山
(国防大学 政治学院西安校区,陕西 西安 710068)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富有理论感召力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奋斗目标、主要矛盾、总体方略、战略部署、发展理念、国防建设、外交战略、价值取向、本质特征等方面的认识,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贡献
   [作者简介]李建德(1965—),男,陕西韩城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西安校区马克思主义理论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王海山(1977—),男,陕西宝鸡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6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研究”(立项批准号:2015MZD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富有理论感召力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旗帜鲜明地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内容博大精深,立意高远清新,构成了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
  一、鲜明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鲜明主题。他多次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指出:“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P21指出:“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P22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1]P23在十九大报告中,他再一次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全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就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强调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制定“十三五”规划,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内监督等,从而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一个新时代。
  实践在发展,认识在深化。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习近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也达到了新的高度。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的问题。习近平认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首先搞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不是什么这个最根本的问题,只有搞清楚这个问题,才能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关于这一问题,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1]P21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 [1]P22这就明确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内涵。习近平这一深刻思想一方面正本清源,有力回击了国内外有些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作“资本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权贵资本主义”等谬论;另一方面指明了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坚定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这就从根本上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丰富和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内涵的认识。正是在这个清晰的理论判断基础上,习近平告诫全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1]P30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道路问题上要毫不动摇、绝不含糊,否则就会犯颠覆性错误。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搞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的重要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包含社会主义共性,又包含中国特色的个性,是两者的有机统一。关于特色,习近平指出:“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1]P17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是由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四大特色”构成的。所谓实践特色就是它来源于实践、发展于实践,始终具有其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所谓理论特色就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和开放创新。所谓民族特色就是它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相融合,与中华民族智慧相贯通,具有中国气派。所谓时代特色就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赋予其鲜活的时代内容。实践特色是根本,理论特色是指导,民族特色是依归,时代特色是动力。习近平对“四大特色”的深刻认识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更加清晰。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成问题。2011年我们党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构成的。随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样就首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列,由此,可以认为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成已由“三位一体”的认识发展到“四位一体”的认识。这样的认识就和我们党所强调的“四个自信”统一起来,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的认识。四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问题。自信问题不仅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信仰问题,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问题。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最早是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上提出的“三个自信”,指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016年6月28日,在中央政治局第33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第一次提出“文化自信”,并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要求全党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由“三个自信”上升到“四个自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上,他进一步全面深入阐述了“四个自信”的基本内涵、重要地位和相互关系,在“7.26”讲话中,他又一次指出:“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十九大报告中,他再次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见,“四个自信”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鲜明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直接关系着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一个明确科学的奋斗目标既可以指明前进的方向,又可以提供前进的动力,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的思想,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随后他又多次对中国梦进行强调并作出深刻阐述,受到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广泛拥护和支持。当前,中国梦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一起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体系。十九大报告中,他再次阐述了这一目标体系,指出: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奋斗目标以“中国梦”为引领,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主要内容,以“两个阶段”为具体步骤,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中国梦这一宏伟奋斗目标的提出,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所有理论和实践创新,都是紧紧围绕实现民族复兴这个宏伟奋斗目标而展开的。习近平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中国梦不仅是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努力追求的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民族复兴、怎样实现民族复兴”这一根本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中增添了民族复兴理论的崭新篇章。
  中国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更加清晰、明确具体。中国梦、“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两个阶段”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指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我们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它为十三亿中国人民指明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奋斗目标,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清晰勾画出民族复兴大业的宏伟前景。中国梦内在包含了每个中国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美好未来的热切期盼,把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和每个人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一面精神旗帜。
  三、鲜明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矛盾理论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历史性变化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的客观的、精准的、及时的科学论断,把对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推进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崭新阶段,必将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事物是运动的,矛盾是发展的,一个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就深刻揭示了我国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表述表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变化,这种客观变化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今天,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社会主要矛盾也再次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近五年来,我国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8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人们的温饱问题早已解决,一般性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已经得到满足,正在转向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再是中国的生产力状况。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已经进入世界前列,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GDP已经达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率超过30%。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不平衡,主要是指民生领域还存在许多短板和弱项,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等状况。不充分,主要是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创新能力不强,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等状况。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分析和新认识,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种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四、鲜明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方略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非常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能够提纲挈领、统帅全局的战略布局,这样才能纲举目张,牵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牛鼻子”。习近平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放眼世界,聚焦中国,着眼实际问题,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全面审视,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提出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构成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方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紧密联系、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总战略,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战略布局。[2]P4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但从整体上突出和强调“全面性”,而且“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都有非常丰富的内涵,都是全面性、协调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具有战略统领和目标牵引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强调的是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要着眼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全方位各领域的全覆盖。全面小康就是不分地域,不分群体,不分等级,不分城乡,不分民族,全部实现全面小康,不使一人一地掉队。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发展和完善,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开创新境界,步入新阶段。[3]P32当前,中国已经步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胜利。
  全面深化改革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系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手段和根本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深化改革历史进程中,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并初步回答了从何处着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定型”的路径选择问题,这就是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3]P71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之上的理论创新,这两句话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回答了中国选择什么制度模式的问题,规定了改革的根本方向,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回答了中国如何构建制度模式的问题,标定了改革的必经路径。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保障系统。全面依法治国是指要着眼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致力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制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习近平特别强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绝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的热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1]P141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全面从严治党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实现战略目标的控制系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战略,这是我们党90多年历史上首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既是党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习近平深刻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核心问题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3]P223中国共产党以“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高度政治自觉和自我担当精神,坚持思想建党,强化制度治党,把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有机结合起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取得了突出成效,赢得了党心民心,使我们党在短短五年时间里发生了凤凰涅槃式的新变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和最强劲的动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为系统解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顶层设计,抓住了现实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鲜明确立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和主攻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次非常重要、影响深远的科学总结、系统整合、理论概括和集成创新。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历史性变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实践证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完全正确的,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最重要、最核心、最关键的组成部分,也是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
  五、鲜明提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部署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总体布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个组成部分的总体筹划和总体安排,是从总揽和统摄全局的高度作出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明确确定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中国特色主义战略部署作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
  在经济建设方面,习近平作出了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习近平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这个判断是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断,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形象而准确的概括和表达。在经济发展新常态战略判断的基础上,习近平提出了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果断提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表明了坚持“市场化”导向的坚决态度,体现出我们党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规律的理论智慧,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习近平作出了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他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这就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角度和新路线,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大的理论突破。
  在政治建设方面,习近平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理论。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他还强调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报告指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丰富了民主的形式,拓宽了民主的渠道,深化了民主的内涵,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发展。
  在文化建设方面,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他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强调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的重大作用,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3]P37十九大报告中,他又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他还强调要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些都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在社会建设方面,习近平提出要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习近平指出社会建设就是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要求到二〇二〇年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他还提出要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不断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十九大报告中,他又指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等等。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习近平推进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事业,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习近平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清醒地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十九大报告中,他又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次明确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明确了五个领域建设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基本途径,成为了新时代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才能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理论贡献在于:一是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内在的联系。二是回答了怎样建设、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怎样建设、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怎样建设、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怎样建设、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和怎样建设、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本问题。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新认识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部署的新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六、鲜明提出“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观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是发展,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如何,是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发展是受一定理念支配的,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实践。所以,发展理念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直接关系发展成效乃至成败。习近平指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2]P127他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理念集合,共同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指导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
  “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发展指导思想的集中体现和凝练升华,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的思想指南,抓住了当前制约我国发展的症结和要害,开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良方和对策。“五大发展理念”既集中阐述了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后“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把我们党关于发展的认识提升到了全新的境界,也从发展规律的高度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当坚持什么样的发展理念的重大问题。
“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在于:一是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问题。二是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平衡问题。三是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人本价值问题。四是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外关系问题。五是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人民性问题。可以说,“五大发展理念”全方位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升华。
  七、鲜明提出以强军目标为核心的强军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
  没有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无从谈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统揽全局、运筹帷幄,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了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4]P17围绕强军目标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十九大报告指出:“面对国家安全环境的深刻变化,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建设强大的现代化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打造坚强高效的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作战体系,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
  以强军目标为核心的强军思想谱写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军事篇”,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深刻回答了在新时代建设一支什么样的人民军队和怎样建设人民军队的基本问题。其贡献在于:一是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不忘初心的人民军队本质。二是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人民军队的军魂。三是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人民军队发展的根本动力。四是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人民军队新的职能使命。五是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治军建军的根本原则。可以说,习近平强军思想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进一步深化了党对新时代军事力量建设和运用规律的认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极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八、鲜明提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思想,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积极运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谋划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宏伟蓝图,提出了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思想。这是我们党立足时代发展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选择,反映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习近平外交思想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智慧,闪耀着与时俱进的思想光芒,具有高度的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成为指导中国外交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明确提出中国将致力于同世界各国一道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完善,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按照亲、诚、惠、容理念推进周边外交。中国成功举办G20峰会和APEC会议,积极推动建设“一带一路”、组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银行,努力营造和平发展环境,推动建设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引导全球经济议程等,向世界传递中国信心、贡献中国智慧、彰显中国担当。十九大报告再一次指出:“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就更加清晰表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整体轮廓,更加清晰表明了我们坚持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坚定决心。
  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思想谱写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外交篇”,是对毛泽东外交思想、邓小平外交思想、江泽民外交思想、胡锦涛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什么样的大国外交和如何实现这样的大国外交”这一基本问题,极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理论。其贡献在于:一是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关系的合作共赢本质。二是深刻揭示了当今中国和世界各国外交共赢的战略目标。三是深刻揭示和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的大国自信和大国风范。
  九、旗帜鲜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价值取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明确的价值取向。习近平认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他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1]P3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始终做到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方向,以民之所恶为整治对象,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促进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2014年2月7日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习近平深情地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责任重于泰山,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又一次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他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5]P24在新当选的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再一次明确表示:“我们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是习近平所有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习近平始终坚持的根本价值取向,这就进一步明确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根本目的和价值追求,赋予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价值取向更丰富更具体的内容。其贡献在于:一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更加全面集中。二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更加具体实在。三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更加具有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
  十、深刻揭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运所系和关键所在。[3]P231习近平多次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在十九大报告中,他再一次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就再一次阐明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揭示了两者之间的本质联系。本质特征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最显著的标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精辟概括把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大大推进了一步。从本质要求上来看,实现了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指导思想上、政治立场上、价值取向上的高度统一;从历史进程上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开创的、坚持的和发展的,本身就是党的伟大事业;从根本保证上来看,只有党的领导,才能确保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因此,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线,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幸福线。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十九大报告指出:“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坚强的党来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只要我们党把自身建设好、建设强,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一定能够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这就进一步阐明了党的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政治保证。只要坚持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现代化领导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能实现宏伟的目标,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推向前进。其贡献在于:一是从本质特征的角度,揭示了党的领导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意义。二是从党、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上,揭示了党的领导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意义。三是从不忘初心的角度,揭示了党的领导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 年版)[Z].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3]人民日报社评论部.“四个全面”学习读本[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习主席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读本(2016年版)[Z].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6.
[5]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